雄安科学园: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支点
衡水日报 编辑 贾扬阳
2025-03-07 20:13
进入 关注 阅读更多内容

◎本报记者 陈汝健


从北京西站出发,乘坐京雄高铁,50分钟便抵达雄安站。在被誉为“未来之城”的河北省雄安新区,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重大疏解项目落地开花。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雄安科学园正是这座未来之城勠力科技创新的具体实践之一。


“我们以‘从0到1’的破局姿态,将过去的一片田地变成科创高地。”3月2日,雄安科学园管委会副主任马扬飚凝视着园区规划图,手指划过标注实验平台、孵化器和中试基地的区域感叹道。


公共实验平台上,卫星导航技术装备正在特定环境下稳定测试运行;中试车间里,院士团队正在调试全球领先的3D打印设备……仅成立两年之久的雄安科学园,正汇聚京津冀各类创新要素,悄然勾勒出一幅北京研发、雄安转化的协同发展新图景。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雄安科学园逐步探索出一条疏解承接、创新集聚和原始突破的“雄安路径”。


筑起项目承接新高地


“没有平台,好项目也只能擦肩而过。”马扬飚坦言,许多科研项目如同“高枝上的果实”,没有高能级平台承接,只能望“果”兴叹。


如何将好项目“接得住”,且“接得稳”?这成为雄安新区面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一道必答题。2022年,雄安科学园应运而生,成为协同创新的“缓冲带”。


马扬飚介绍,雄安科学园初步形成了集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中试量产、人才培训等于一体的“一园多基地”的发展模式,其“一体两翼”综合服务共享机制,正在赋能园区高效运营。


“目前,我们建设运营了7个科创载体平台,启动运营了雄安创新研究院,与雄安集团合作打造了人工智能产业园。”谈起平台载体规模和发展基础条件,马扬飚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就像协同创新引擎里的‘涡轮增压器’。”


作为雄安新区科技创新的“扎口”部门,雄安科学园管委会通过“顶级实验室+产业中试基地+政策特区”的“黄金三角”模式,筑起承接疏解的新高地。


在雄安科学园展厅,《雄安疏解服务通》手册引人注目。“这是我们服务企业的‘导航仪’。”雄安新区综合服务中心疏解服务二部负责人王思佳翻开手册,告诉记者,“从疏解政策到配套服务,从产业发展到创新驱动,所有流程事项都浓缩于此。”


一册在手,疏解无忧。“我们把30余项服务事项都附上二维码,企业可以立扫立查。”王思佳说,她们还精心打造了“6张工作名片、6大服务平台”,把以往“等企业问”变成“替企业想”。


“对落地雄安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我们给予最高3亿元资助;对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我们分别给予1亿元或2000万元资助……”2月27日,在“雄才杯”2025创新创业大赛上,雄安新区工信科技数据局副局长尚斌介绍,从设立机构到金融支持,雄安新区正以“真金白银”的扶持体系赋能创新生态,落户雄安科学园的企业也能获得相应资金支持。


人才新政助力创新要素汇聚。“我们以‘雄才十六条’为核心架构,构建起人才引进、培育和激励的全周期政策体系。”雄安新区党群工作部部长尤志军说。结合这一新政,雄安新区近期又推出《雄安新区柔性引才实施细则(试行)》,围绕承接疏解和重点产业发展,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导向,助力更多“国之重器”和创新要素向雄安新区、向雄安科学园聚集。


构建创新要素强磁场


承接疏解,是雄安新区最大的发展优势。“在此过程中,科研要先行。”马扬飚认为,只有聚集各类创新要素,才能从“白纸作画”走向“创新高地”。


2023年,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雄安工作站,担负起雄安新区新一代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应用的重任。


“在此基础上,我们筹建了雄安新区首个公共技术实验平台。”在雄安科学园B栋2楼,该平台技术负责人羡春辉指着实验装备说,“这里就像一个‘实验超市’,入园企业可以找到所需的实验工具。”


走进雄安科学园中试基地,在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煜鼎增材”)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台台大型3D打印设备正在“吞吐”金属粉末,航空航天领域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逐层构筑成型。


2024年9月,煜鼎增材落户雄安,一同迁来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领衔的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雄安分室”。依托该平台,煜鼎增材的研发成果顺利在雄安科学园完成产业化。


“在中试基地,我们的创新成果直接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效率翻倍。”煜鼎增材总经理王富伟指着设备介绍,“这次‘搬家’,企业实现了产业‘进化’。”


“2024年,签约入驻人工智能产业园的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落地雄安科学园的首家独角兽企业。”马扬飚介绍,这是一家由外籍院士张建伟领衔的科创企业。院士团队的汇集,推动了国家重大装备、前沿科技领域创新成果在北京研发、雄安转化。


与煜鼎增材相邻的北京甲板智慧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甲板科技”)的车间内,一台轮式巡检机器人正灵活穿梭。“雄安科学园具备测试产品的条件,成本还低了30%。”甲板科技公司董事长李长霖算了一笔账,“这里产业政策灵活,只要企业落地就能实现价值倍增。”


在雄安科学园,像煜鼎增材、甲板科技这样的“硬核”企业还有很多。


马扬飚向记者亮出一组数据,印证了这里的“磁场效应”。“2024年,雄安科学园引入河北雄芯科技有限公司等127家创新型企业,6000平方米的软创街区开街即满园;雄安高新区创新孵化器启动运营3个月就已入驻企业27家。”马扬飚说,“以前是我们找项目,现在是项目‘排队敲门’。”


“我们与雄安新区共同谋划实施了联动专项,制定了《雄安新区(省地联动)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方案(2024—2025年)》,在生物与人口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建造领域遴选出15个项目,将其纳入省级科技计划管理序列。”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龙奋杰说。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在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丁晓龙看来,加快走出一条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式发展之路,核心抓手就是打造创新策源地。


雄安空天实验室、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共创新平台和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雄安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相继落地雄安科学园,为这里的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三大产业领域夯实了基础研究底座。马扬飚介绍:“未来两年,我们还将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


为抓住原始创新的“龙头”,雄安科学园将重点围绕雄安新区启动区和高新区这两个“主战场”,加快推动留创园、大学科技园和颠覆性技术主题楼宇的谋划与建设,以及雄安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筹建。


雄安科学园不仅重视原始创新,还注重“孵化未来”。在雄安科学园运营的平台载体之一,雄安高新区创新孵化器内,记者见到了孵化器负责人郑硕。他正与雄安安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鹏讨论创新孵化方案。“我们孵化器就像一个‘创业摇篮’。”郑硕说,从企业注册开办,到创新成果走向应用场,他们为企业量身定制孵化方案,让初创企业在孵化器里“化蛹成蝶”。


从疏解承接到科研设施建设,从“纸上专利”到“货架产品”,雄安科学园正以行动诠释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刻内涵,成为雄安这座“未来之城”中的科创高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支点。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贾扬阳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雄安科学园: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支点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京津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同雄安共建共享
天下
北京青年科技企业家交流会在雄安举办
天下
雄安新区发布新一批青年人才服务平台
天下
强基础 促招商 上项目 雄衡协作区饶阳片区建设全面提速
社会
京津冀将通过六方面19项举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天下
从产业承接到协同创新 雄衡协作区安平片区建设“升温”提速
社会
雄安新区第三届科技·人才·创新周启动
天下
绿电“点亮”转型路——河北新能源产业走访观察
天下
夯实发展基础 拓展市场空间 促进产业集聚 深州市高质量推进雄衡协作区深州片区建设
社会
雄安“新”人 拥抱“未来”
天下
去APP浏览更多内容
图文故事|“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第一观察|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计于民
时政微观察丨走好制造业发展之路,总书记指明方向
“首绽静安,美耀全球” 2025第六届首发上海暨上海国际美妆节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