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批5个乡镇的编纂工作‘揭榜’,资料收集、材料整理、志稿撰写等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枣强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涌现出许多人才、精英、模范,为了更好地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教育后人,近日,枣强县政协正式启动《枣强乡村记忆》揭榜挂帅工作。
“希望能够通过镇村志的编纂,以历史经验与智慧不断完善乡村治理制度,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助推实现乡村振兴。”枣强县政协主席李红星认为,这件事儿非常有意义!
赓续乡村文脉
枣强历史文脉丰厚,文化源远流长,以“天下裘都、董子故里、移民之乡、革命老区、道德高地和生态之城”六张名片享誉全国。“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史资源,我们应当做些什么来延续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和支撑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是枣强县政协近年来深入思考并为之实践的重要课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乡村文脉,彰显县域魅力,2021年,枣强县政协启动《枣强乡村记忆》编纂工程,开展了相关史料的抢救挖掘研究工作。通过面向全县和本县籍在外工作人员,发布征集史料、老照片、家乘谱牒等资料的启事,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力量挖掘深藏民间的原始资料。“《枣强乡村记忆》系列丛书是枣强县第一部以村史为例、以乡镇成册、史志结合的综合类志书。”枣强县政协副主席吕超说。
创新编纂机制
《枣强乡村记忆》系列丛书规划编纂涵盖枣强553个村庄,成书预计11卷(套),逾500万字,是一项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2023年11月,《枣强乡村记忆·肖张镇卷》正式出版发行,顺利迈出编纂工作的第一步。
“先期我们尝试用招投标方式确定编篆团队,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工作进展缓慢,且费用偏高。”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枣强县政协党组历经半年多时间的思考、调研、讨论,创新制定了《关于采用“揭榜挂帅”机制 推进<枣强乡村记忆>史料征集和编纂工作的办法》,通过向全社会具有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社会力量公开发榜,筛选确定各乡镇编纂团队,尝试引入市场化机制解决编纂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今年6月,随着该《办法》在县委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的研究通过,目前已有5个乡镇陆续启动编纂工作,预计2025年全部完成,2026年集中统一出版。“编纂大型系列丛书,对县级政协来讲是一项新的挑战,我们也是摸石头过河,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具体实施中肯定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这一浩大的文化惠民工程。”枣强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负责人刘艳萍说。
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要经济文化双提升。编纂《枣强乡村记忆》不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更要对乡村社会发展形成有力推动。如何让文史工作释放出更大价值?
从最开始枣强县政协就把镇村志编修与助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挖掘整理各村历史、文化、民俗、古建筑等资源过程中,查村情、听民意、献良策,积极谋划乡村振兴项目,引入羊肚菌种植产业,盘活枣强镇八里庄村400亩闲置大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开展法律宣讲,积极培树文明乡风,营造乡村法治氛围,建设和美乡村。
立足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枣强乡村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枣强乡村记忆》的编纂将进一步促进政协文史工作从征集研究到成果利用的转化,为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助推乡村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 蔡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