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有一位冀州人,既是东汉“良将”,又是皇封“药王”,他就是邳彤。邳彤(?-30年),字伟君,汉信都(今冀州区狄家庄)人,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九百多年后的北宋,又被尊为“药王”,供奉在“天下第一药市”祁州(今河北安国市)的药王庙中。
“一言兴邦”中兴名将
邳彤自幼好学,能文善武,在耕作之余研习药理,诊治伤病。王莽时,邳彤任和成郡(今晋州市)卒正。更始元年(23年),刘秀奉更始帝旨,巡历河北至下曲阳(今晋州市西北),邳彤率全城吏民出迎,因此被封为和成郡太守。刘秀在下曲阳住了几天,然后就继续北上宣慰去了。刘秀向北走到蓟县的时候,邯郸卜者王郎得势,占据河北大部,在邯郸举兵称天子。为诛灭敌手,遣兵追剿刘秀。慑于王郎兵势强大,“是时,郡国皆已降王郎”,只有信都太守任光与和成太守邳彤不肯投降,闭门坚守。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春,受到追捕的刘秀从蓟县南逃回到信都郡,邳彤听说刘秀从蓟县逃回信都,而且人马都丢光了,身边只有少数亲随。于是,邳彤急忙派部下五官掾张万、督邮尹绥调选精骑二千余人,在道路边上候迎刘秀。张万、尹绥走到堂阳县的时候,堂阳县已经归顺了王郎,邳彤就让张万、尹绥警告堂阳县的吏民,如果刘秀赶到的话,要马上开门出迎。后来,邳彤听说刘秀已经到了信都,立即挑选精兵强骑两千从和成郡赶来迎会。
邳彤到信都后,参加了讨论下一步计划的会议。当时刘秀虽然得到信都、和成二郡的支持,但二郡兵力有限,而且部队分散驻守没有集中起来,所以在会议上很多人都说:王郎的势力太大,不如由信都郡派遣部队护送刘秀西归长安。刘秀举棋不定。
邳彤却力排众议,高瞻远瞩,指出:“现在王郎尽管得势,占据燕、赵一带,但毕竟是乌合之众,根基不牢,天下的百姓都非常思念汉家,并且很长时间了,所以明公(指刘秀)举起汉皇家尊号召集信都、和成二郡的兵力讨伐,王郎则必败,如不做征战的打算,河北之地就会空失于王郎,人心涣散,且惊动三辅。”在邳彤的力劝之下,刘秀决心招募信都临近郡县人马,共同抗御王郎大军,并拜邳彤为后大将军兼和成太守。邳彤对刘秀所言,成为“一言兴邦”的历史典故。《后汉书》曰:“凡言成事者,以功著易显;谋几初者,以理隐难昭。斯固原情比迹,所宜推察者也。若乃议者欲因二郡之众,建入关之策,委成业,临不测,而世主未悟,谋夫景同,邳彤之廷对,其为几乎!语曰‘一言可以兴邦’,斯近之矣。”
在刘、王“拉锯”战中,信都郡曾被王郎部占领,抓捕了邳彤的父弟子妻,并亲笔写信招降邳彤:“降,封爵;不降族灭!”邳彤在威逼利诱面前,高风亮节,流着热泪回答:“事君者不得顾家。彤亲属所以至今得安于信都者,刘公之恩也。公方力争国事,彤不得复念私恩也。”后来,由刘秀军队攻拔信都,王郎兵败,邳彤亲眷幸免于难。
刘秀攻拔邯郸平定王郎以后,邳彤被封为武义侯。刘秀称光武帝后,于建武元年(25年),更封邳彤为灵寿侯,后又行大司空事。刘秀到洛阳后拜邳彤太常之职,遂又改其任左曹侍中,专侍于皇帝左右。明帝刘庄即位,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永平年间在洛阳南宫云台绘制开国功臣二十八将图像,邳彤名列第二十七位。
死后九百余年尊为“药王”
公元25年东汉成立,公元30年邳彤病逝。在任期间,他为官清正,且精通药理,重视药业,深受人民赞颂,去世后葬于祁州南门外(即现今药王庙内的墓亭)。当时为了纪念他,围绕邳彤的坟墓建造了邳王神阁。
据查,邳彤死后九百余年,在宋朝时,祁州人方将他尊为“药王”,这与当时祁州一带药业发展有极密切的关系,也受封建帝王着意神化的影响。据《祁州志》记载,相传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儿子宋秦王赵德芳身患顽疾而不得治,眼看着命不久矣。病入膏肓的他在半梦半醒之间,忽然看见一白发老者走到面前,慈祥地说道:“王爷不必忧虑,我送你几粒药丸,按时服下,丸尽病除,康复在望。”赵德芳热泪盈眶问道:“先生何许人也?”老者回答:“祁州南门外人也。”随后老者飘然而去。恍惚中,赵德芳醒来发现床边果然有数粒药丸,按时服下果然药到病除。赵德芳大喜,奔赴祁州寻找白发老者。到祁州南门外后,只见一片荒凉,毫无人烟,只看到了一座立有石碑的坟头。忽然间,墓穴上空祥云四起,瑞气升腾,有千万只彩蝶翩翩起舞。在那祥云之上,有一老者端坐云端,赵德芳惊然发现此乃梦中之人。于是,就认定自己的病是邳彤显灵治好的,遂下令把邳王神阁重新修葺扩建,由此药王庙的规模得到了扩大。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建庙祀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封邳彤为“灵贶侯”,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宋度宗正式加封邳彤为“敕封明灵昭惠显佑王”,邳彤成为史上唯一的皇封药王。
邳彤与药王庙的名气越来越大,众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祭拜求平安保健康,当时很多中药材的小商小贩就带着自家的药材到庙外摆摊售卖,药王庙香火缭绕,药香充溢,这也就是安国药市的初步形成。清朝乾隆年间,丞相刘墉特于祁州邳王庙题“药王庙”匾额,药王邳彤的影响与日俱增。至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药市规模达到鼎盛时期,药王庙周边的药材铺鳞次栉比,交易空前。
作者:杨万宁 编辑:李耀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