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大运河衡水段探寻记忆中的踪迹 ——纪念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
衡水日报
2024-06-21 19:02
进入 文华衡水 阅读更多内容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揭开了大运河新的篇章。围绕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不断深入,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展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大运河衡水段进行农田灌溉及排涝所建的相关设施遗存,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构成大运河文化遗产链条的一个环节,也成为当今需要保护的历史实物资料。


大运河流经衡水东部故城、景县、阜城三县,衡水段全长179.05公里,其中故城县75.2公里、景县73.2公里、阜城30.65公里。有永济渠、封氏墓群、开福寺舍利塔、华家口夯土险工、郑口挑水坝、霞口扬水站、戈家坟引水闸等众多文化遗产。


经过资料查阅和实地调查,大运河进行农田灌溉及排涝所建的相关设施,大部分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很多已经被拆除或改为他用,能够反应当时使用状况的遗存、遗迹也逐渐减少。这些承载着历史印迹的遗存、遗迹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故城县、景县、阜城县虽紧靠运河,水源条件较好,但因历史条件所限,新中国成立前,在农田灌溉方面一直未能很好开发利用。长期以来,农业处于“等雨下种”,“靠天吃饭”的局面。时至1949年,只有少量河滩菜地能够浇灌。


史料载“万汇百昌,实凭膏雨”(《清光绪故城县志》卷二),遇到天旱只好借助“神灵”保佑。明万历《故城县志》载有《大旱祷雨文》两篇。那时,人们以为运河水大“不可引水入里”,水小“又不能引水上行”因而对运河仅可“防患”,“遑遑不可言利”。民国《景州志》卷一84页地势水利篇-灌溉载:运河沿岸,引河水以资灌溉未为不可,惟运河每至春末夏初,河水缺乏甚至摄衣可涉,如园圃少数植物尚可借灌溉之用,若大宗农作物依次灌溉,东西两岸互相仿效,势必致河水缺乏交通中断,且夏秋之交河水暴涨,导引河水损害提防遗误更属匪小故。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大力开发利用运河水资源,发展农田灌溉。自1952年建成第一座抽水机站,1958年修建第一座引水闸开始,到80年代,沿运河各县共建规模化引水闸20余座,固定扬水站80余座,引水渠20余条。这些引水灌溉工程对减轻和抗御旱灾威胁,防洪排涝,实现农业高产稳产,发挥了巨大作用(数据来源:相关县志、水利志)


经过走访了几十个村落,上百位村民在各县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发现众多相关遗迹遗存,大部分已经毁坏严重或拆除新建,有的只剩少量砖瓦碎块,能辨别出其时代印记及功能区域的仅属少数,我们将几处相对重要的旧址、遗址记录下来仅供鉴赏。


天水屯扬水站遗址


天水屯扬水站遗址:位于西半屯镇天水屯村东南约500米处。该扬水站始建时间为1959年,上世纪80年代停用,90年代末废弃。大运河左岸大堤东侧残存石砌护坡、输水管支座、机房遗址、蓄水池、输电线杆等遗迹。据村民介绍,该扬水站大约2000年左右废弃,被干渠引水替代。


头屯穿堤涵洞进水口


头屯穿堤涵洞:位于头屯村东南1.3公里,距大运河约600米。涵洞南北走向,穿堤而过。涵洞浆砌石结构,涵洞进水口上方设有引水闸,2道闸门均缺失,涵洞左侧水泥抹面雕刻“大干快上”,右侧为“抓纲治国”标语;涵洞出水口上方有五角星标志,由高到低依次写有 “红旗涵洞”“袁庄公社”“一九七〇年六月一日建”。


苏官扬水站机房


苏官营灌排扬水站旧址:位于景县留智庙镇东王家村东南约500米处。始建于1964年,二十世纪70年代因跨省用电问题停用,后经重修恢复,80年代末废弃。


苏官营灌溉扬水站位于大运河左岸大堤内,现存机房6间、蓄水池1个、穿堤涵洞1座及水渠等。扬水站机房南墙下部为进水管道,上方墙面以水泥抹面。北向以护坡连接引水渠通往前进渠实施农田灌溉。


该扬水站西侧约30米有一座水闸,已废弃,水泥抹面上刻有“景运□”,据景县水利志征求意见稿173页载:首先在南运河左岸苏官营村南建成“景运一闸”,由此推测水闸上方刻有“景运一闸”。


景运一闸出水口


以上几处大运河衡水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业生产设施遗存,具有代表性,从建筑形式、建筑风格、设施现状都可以反应当时的生产规模与工作条件。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生产形势的更新,大中型灌排设施已被多种形式的先进设备所取代。通过调查发现,逐年消失的这些历史遗存,通过整修或者还原等形式,可以向公众展示,供人们参观,使后人了解过去、了解农田灌溉排涝及农业生产历史。 (衡水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宋景棋、王春杰、王琳)


编辑:李耀荣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水润燕赵文脉兴 京冀通航助推大运河“活”起来
天下
第一视点丨“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时政
文脉华章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通江达海大运河
时政
一条深嵌知青足迹的弯弯乡路
专题
文化大观∣一湾长河孕育古郡风流 中国大运河故城段印象
文化
千年运河“书写”古韵今风——故城县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纪实
社会
古河遗存 千年风韵——漫话衡水运河文化(二)
文化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 | 从这里一览千年,解锁河城共生密码
天下
十大亮点,回眸衡水文旅的2022
文旅
留住乡愁,千年运河串联沧州多元业态
天下
去APP浏览更多内容
白桦树汁获黑龙江首张“湾区认证”,远方好物开启“信任电商”新征程
用户思维重构冷链: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引擎的转型之路
“新质美力”再升级!花西子携手赛博威共筑东方美妆数字生态
易鑫捐建戈奎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助力山区学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