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着笔直平整的进村小路,走上百十米,就到了我扎根30年的地盘——景县龙华镇前孙庄小卖部。看,春节期间来我这买东西的人还真不少——有一天来几趟的常客,有一年才回一趟家的老乡,还有走亲串友的陌生面孔。别管是买油盐酱醋茶等副食杂货还是各色礼盒,我这应有尽有。
时光如白驹过隙,从货品单一的小铺子到琳琅满目的小超市,我亲眼见证了小乡村里的大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初,石板柜台、老式盘子秤几乎是乡村小卖部的标配,我也不例外。那会儿乡亲们兜里没钱,物价也低,一毛钱能买十块糖,大伙来我这主要是买些副食粮油,一缸醋和一缸酱油是卖的最快的。逢年过节,纸包点心和罐头就属于高档年货了。
后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慢慢开始给小孩买点玩具、饼干,礼盒装点心也取代了纸包点心,走亲串友拎上两盒相当有面子。
紧跟时代的步伐和村民的需要,我这的货品也慢慢丰富起来,而且更注重购进品牌货。就拿醋、酱油来说,都是带包装的,配方更健康了。再比如牛奶,一线品牌的牛奶比二三线品牌的牛奶要卖得好不少。以前过年,村民们买东西品种很单一,舍不得花钱,现在花钱都很大方,牛奶、饮料等各种物品,一箱一箱地往家里买。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发生了更大的改变。我的主人专门到市里考察大型超市的货品摆放和经营理念,按照城里超市的标准,对我进行了全方位提升,还曾给我取了时髦的名字——新农村便民超市。如今,我这不仅有各类粮油副食杂货,还有各种新鲜蔬菜和熟食,很受村民欢迎。
在我的印象中,原先门前的泥土路又窄又破,主人进货经常赶着驴车,来回大半天。后来,进村土路变水泥路,主人开着电三轮进货既快又稳。有时候电话、微信里一说,人家送货上门。日子好过了,大伙儿都想花钱买个质量好的,也讲究起保质期、营养成分这些了,所以主人进货比以往挑剔多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今,我这间小卖部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售卖货物,还能缴费、寄存快递,去年还与线上生鲜采购平台合作,扩大了业务,增长了不少人气。
30年来,我的主人李锁群以店为家,以家为店,从未关过门。只要乡亲们有需要,他都笑脸相迎,热情服务。他说,虽然网购越来越普遍和方便,但乡村小卖部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是以备村民不时之需,另一方面是因为长年生活在村里的老人离不开它。
小舌尖,大民生。随着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我明显感觉到了农村、农民的变化和进步。30年弹指一挥,我期待并相信着,这个小乡村的未来还有更多更大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