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申东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用小小说讲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讲百姓大众的喜怒哀乐。在他的小小说中,你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左邻右舍的面孔,会令你过目不忘,会心一笑,还会带你进入对现实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近年来,张申东先后在《小说月刊》《短篇小说》《衡水文学》《当代小小说》等国内纯文学刊物以及《衡水晚报》上发表小小说作品120篇(次),计16.5万字,在全国微型小说大赛中获奖三次;并加入中国微型小说学会、衡水市作家协会,被聘为衡水市作家协会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
张申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于冀州农村,多年在乡镇机关工作,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体验和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这为他的小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善于讲小故事。张申东的小小说作品每篇都有一个故事核,他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的发展和细节的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需要而服务的。读他小小说作品,先记住了人物,才记住了作品,最后才记住了张申东的名字。他的小小说中的主人公有种地的、推头的、打铁的、赶集上店的、打坯盖房的、刨笤帚的,还有锔盆锔碗锔大缸的等。这些生活在农村的小人物,一个个悄悄地走进他的作品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张申东还把家乡冀州西王镇一带的土语写到作品里,如:夜来黑个(方言:昨天晚上的意思)、老噪儿(方言:指麻雀)等,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读着亲切。小小说《土凤》讲述了一只芦花鸡的故事,最感人的是秃六生了病,需要树上的“土凤”,地上的“藏龙”,河里的“鳖虫”三味药引子。晚上,那只芦花鸡竟从树上栽下来摔死了,它用自己的身体做了那味难以寻到的药引子——树上的土凤。小小说《瓜爷》,讲述的是瓜爷帮人家卖瓜的事。瓜爷有一手绝活儿,麦子也好,瓜也罢,不过秤,用手掂。三磕巴拿麦余儿(指不好的麦子)换瓜,瓜爷故意给他挑一个生瓜蛋子。瓜爷当经纪,揭穿收棉花的买主耍秤头子,欺骗农户,拉架时又挨了一拳。小小说结尾处,瓜爷说:“‘经纪向贩子,老婆向汉子’的事,你瓜爷这辈子都不会干。”语言鲜活,故事精彩。还有小小说《小酒馆》里的老板娘,怕有人中大奖后走上歪道,在彩票站对过开一家小酒馆,还编造儿子得拆迁补偿款后赌博打架入狱的事。该篇小小说发表在吉林市文联主办的《短篇小说》杂志2023年第9期上。
技巧运用娴熟。小小说好写,但真正写好,写出精品不容易。不到2000字的一篇小小说,既要讲述一个精彩曲折的故事,又要刻画一个个性独特的人物,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张申东的小小说篇幅短小,大都在1500字左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并且在技巧把握和运用上恰到好处。小小说《半个建行人》,人怎么会有半个呢?看完题目就吸引读者读下去。小小说《酒话》开头写道:“男人嘛,吐个唾沫砸个坑,王勇你这脑袋后头梳着纂儿?说话不算数,还算不算是个爷们呀……”读者都有窥隐欲,小小说开篇抓人眼球,一开头就成功了一半。他的小小说还善于写亮点,留白,突转,给人阅读的快感,看后难忘。小小说《六指叔》中的六指叔为救赵梅,拿刀砍断自己的第六指。参军后,为给战友改善伙食,寒冬腊月砸冰下河摸鱼,落下腿病。直到六指叔去世,村里人整理遗物,发现三样东西:旧军装、光荣退伍证,还有一个装在小瓶子里的六指。一句“还有一个装在小瓶子里的六指”,一下子点亮了整篇作品。该篇小小说发表在2023年10月吉林省文联《小说月刊》上。另外,张申东的小小说读起来画面感极强,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就像看电影一样,一幕幕呈现在读者眼前。
深挖人性之美。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不缺乏美的事物,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短篇小说之王刘庆邦说过:“心重成就作家。”张申东不仅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注重在小小说作品中发现和挖掘人性之美。看到小区院里捡拾垃圾的大爷,他就想:大爷为什么要捡垃圾?卖垃圾的钱又干啥了呢?作品中虚构了捡垃圾的刘婆婆,通过想象,虚构故事核,让他们二人捡垃圾是为了资助困难大学生蔡玉婷。于是,他写了一篇小小说《垃圾王》,该作品挖掘了人性的美好,很温暖。小小说《丢失的黄杏》中写道:“黄杏是一只羊,羊四是羊贩子。黎明,羊四出门买羊,看到有人牵着黄杏,偷羊贼扔下黄杏跑了,羊四担心把黄杏送回去,自己倒弄得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于是,羊四把黄杏扔进地窖里,为了让人找到,他还摘下羊脖子上的铃铛,系在地窖旁边的小榆树上。”作品对羊四刻画入木三分,成功挖掘出了隐藏在普通人心底的善。小小说《大五的情人》中,老伴几次起夜为大五关窗户、盖被子。黎明,大五被老伴的喷嚏惊醒,他看到老伴屋里那扇开了一宿的窗,读后让人感动。张申东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人和事,甚至聊天中的一句话,都能让他敏锐地捕捉到亮点,写成作品。张申东是一位民政干部,在一次下乡中发现,养老院里有的老人儿子姑娘隔三差五来看望,有的老人没有子女来看望,他站在院民和服务员的角度进行思考,觉得这是一个亮点,逆向思考写成一篇温暖题材的小小说《催生》,很难得,也很可贵。
张申东是个善于讲故事、会讲故事的人,这源于他丰厚的农村生活,源于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他说:“我从农村走出来的,种了20年地,对农村老家的人和事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我创作小小说的源泉。李家大爷、王家大嫂,还有街坊邻居,就是小小说作品中的原型。我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就是小小说。这样的故事,我一辈子都讲不完。”
作者:杨万宁 编辑:李耀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