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节前夕,2022年河北省优秀乡村教师、河北省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和河北省师德标兵名单出炉,衡水市18人上榜省优秀乡村教师、两人上榜省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20人上榜省师德标兵。这是衡水市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的有力见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近年来,衡水市委、市政府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程,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营造出全社会尊师重教、广大教师奉献进取、优秀典型不断涌现、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良好局面。
倡导尊师重教 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学校看望慰问教师或给他们致信,称赞他们是“一支了不起的力量”,深刻指出“好老师”对于个人、集体乃至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站在教育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坚持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努力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着眼于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我市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衡水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衡水市教师教育振兴意见》《衡水市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等改革举措,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政策规定,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建立健全教职工荣誉退休制度……一连串的改革举措给教师送上安心从教的“定心丸”。
近年来,我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政府每年投入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连续多年将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道路整治工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工程等教育重点工作纳入民生实事;深化开展教师节慰问教师活动、“为教师亮灯”公益活动、教师节宣传月等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一份份文件出台、一项项措施落地、一次次行动开展,充分体现出各级党委政府对广大教师的关心关爱。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崭新局面,截至今年8月,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79658人,比2018年增加了23770人。
涵养师德师风 引导教师清廉执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正本清源、重塑师魂,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
强化制度建设,划定师德“红线”。自2019年起,市教育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衡水市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2020年治理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六个结合”工作方案》《关于规范和加强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考核的通知》等文件,逐步完善集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于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定期通报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及时查处违规行为,促进广大教师自重自律。
强化自我约束和监督,守牢师德“底线”。2021年,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五查五看”活动,组织广大教师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检视自身在教育教学尤其是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2022年初,在全市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了“两个假如”(假如我是学生、假如我是家长)专题大讨论,引导广大教师换位思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做到“四要、四不要”,即:教育情怀要深、关爱学生要真、教育教学要专、举止言谈要端;不要违反党纪国法、不要打骂体罚学生、不要家长礼品礼金、不要兼职有偿补课,真正担当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强化正面引导,培树先进典型。我市定期组织开展师德标兵选树、师德风采演讲、师德征文评比、优秀乡村教师评选等活动,先后涌现出扎根乡村教育、不畏条件艰苦的枣强张秀屯中学孙金娜、武强特岗教师马砚明,坚守教育初心、专心教学研究的衡水中学教师信金焕、桃城区教研室教研员张咏梅,以德立身施教、真心关爱学生的安平程油子乡大豆口小学教师赵彦征、衡水市第二中学教师息文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这些优秀教师塑造了当代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光辉榜样,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照亮了道德的星空。
强化师德考核,注重结果运用。我市还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育督导、办学评估、文明校园、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挂钩,强化结果运用,增强了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动性和广大教师自觉履职的责任感。
清风润校园,正气育新人。通过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我市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环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提升能力素质 推动教师善研能教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成才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高强的教师队伍,是我市教育工作始终坚守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市打出系列“组合拳”: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我市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文件18个,为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集教育、编制、人社、财政、规划、住建等部门负责同志,专题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及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问题,并就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工作作出批示。我市建立多渠道乡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完善以县为主的乡村教师公开招聘机制,五年内招聘乡村教师4000人;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五年内签约公费师范生118人;将“特岗计划”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重要补充渠道,五年内招聘特岗教师2076人;依托衡水学院开展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培养,在参加普通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中,实行提前批次录取,两年培养100人。我市积极落实乡村教师工作激励机制,开展市级“优秀乡村教师”评选工作,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实施乡镇工作补贴制度,职称(职务)评聘进一步向乡村学校倾斜,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
——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市、县教育局定期开展中小学学科名师、学科骨干教师认定工作,建立省市县教师三级梯级培养机制,激发教师成长成才内生动力,促进教师由成熟走向优秀,由优秀成长为专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实施名师提升工程。为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市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创建名师工作室40个,拥有名师工作室成员283名;市级名师工作全面对标省级名师工作建设标准,加强工作室成员培训、课题研讨,关注教育教学热点、难点、堵点。截至8月份,累计发表文章1837篇,其中名师课堂232节、教研文章473篇、教学资源1044条,开展专题活动88个。
——创新突破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我市鼓励引导衡水学院紧密对接地方基础教育人才需求,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凝练形成师范类专业群,师范专业学生人数整体逐年增加。2019年新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截至目前,共设有师范类本科专业13个、师范类专科专业8个,其中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占师范专业总数比例76.9%。在教育教学中,衡水学院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着力增强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的教师胜任力,形成“平台+模块”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学院获批师范类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6项,师范类专业相关成果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与此同时,我市还不断强化中等职业学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激励和选拔考评制度体系,多渠道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优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员工2867人,其中专任教师2302人,“双师”素质专任专业教师1135人。全市中职学校参加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获得河北省第十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一系列“组合拳”的有力出击,进一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梯队建设不断加强。截至今年8月,全市骨干教师达到2128人,为我市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担负起时代使命寄予殷切希望。为培育好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全市教育系统将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全力推进基础教育、创新突破职业教育、聚力提升高等教育,为广大教师成长架起“青云梯”,铺就衡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