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时期,冀南抗日军政干部成长的摇篮、河北省委党校的前身——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就在这里创办,一大批军政干部人才从这里走向战场,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才保障……”5月26日上午,在衡水市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展览馆,讲解员一边向冀州区新中国外交官红军学校的学生讲解,一边带领大家一起缅怀革命历史,重温峥嵘岁月。
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展览馆,位于衡水市冀州区北漳淮乡北内漳村西南角,总面积约1045平方米。1938年,随着冀南抗日局面逐步打开,根据地不断扩大,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缺乏问题日益突出。为此,1938年4月至11月,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创办了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党校办学历时7个月,前后办班4期,由于抗战形势紧迫,当年党校从邢台南宫迁至北内漳村,其中最后两期就是在北内漳村开办的,历时4个月,共培训军政干部千余人。”展览馆负责人张隆介绍,“在这里执教的教师多为我军知名将领,不乏后来成为新中国元帅、将军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徐向前、陈再道、宋任穷、杨秀峰、李菁玉、王任重、刘志坚、于光汉、马国瑞、王蕴瑞、胥光义等都曾在该校执教过,原铁道部部长刘建章、原外交部副部长张海峰及《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等都曾在这里学习过。”
展览馆一角的墙画和仿真雕塑,重现了当时学员上课、操练、生活的场景。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当时环境艰苦,这边老师在露天大课堂的台上讲解,广大学员或席地而坐,或坐木墩、砖头,他们以膝当桌,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军事理论;那边学员拿着武器在训练场上操练,锤炼英勇顽强的作风和斗志。已故的冀州籍第四期学员韩桂山曾说,在党校的学习是紧张充实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那时一日三餐,就是小米干饭稀菜汤,偶尔能吃上一次馒头改善伙食,睡的是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的地铺和土炕。
党校在北内漳村办学期间,几百名学员分散住在村民家里,北内漳村民积极帮助党校师生解决吃住等生活问题。“我们村的‘功勋人物’、已故老支书李青云,当时家里兄妹多,生活条件差,但他父母仍主动腾出最好的房间给学员住,还帮他们缝洗衣服,掩护他们的安全。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李青云还主动承担起站岗放哨送信的任务。”北内漳村老党员、北内集团原办公室主任李双群介绍。
党校师生平常学习,战时扛枪,进行抗战宣传,收编地方武装,争取抗日力量,为党、为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1938年11月,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因日寇全面“扫荡”而停办,历经合并与变迁,最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河北省委党校。
历史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被忘却。展览馆内,一幅幅珍贵历史照片,生动地记录下了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办学期间的“红色印记”。
回望青史守初心,传承精神再出发。目前,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展览馆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各界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勤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张隆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展览馆先后接待各界人士1.2万人次,为广大党员学习革命历史,接受党史教育,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提供了平台和服务保障。



